大熊猫是仅产于中国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省的六大山系。总体数量不足两千只,是被《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和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特级保护动物”。因其极高的科研价值、濒危程度和观赏价值而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被誉为中国“国宝”,多次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出访世界各国,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都自古就和大熊猫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化石发现来看,早在4000 多年前就有野生大熊猫分布。摊开中国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从北面的秦岭,到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6 大山系的熊猫栖息地,像一条走廊,而成都正处于这一走廊的中央位置,位居全球34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核心地带,有珍稀动物73种,植物2000 多种,所属的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大约有1500 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栖息地,建有4 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约有50 只野生熊猫个体。1953 年1 月17 日,一只野外大熊猫在都江堰玉堂镇被发现,并救护至成都( 成都动物园斧头山饲养场,即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前身),该熊猫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被救护个体,开启了我国大熊猫救护之路。成都,是世界上离大熊猫核心栖息地最近(市中心距大熊猫栖息地仅70 余公里)、海拔落差最大(自350 米到5600 米),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既有圈养大熊猫又有野生大熊猫生活的特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熊猫之乡”。
为了拯救和保护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在国家住建部(原国家建设部)、国家林业局(原国家林业部)等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及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保护组织的支持下,成都市人民政府于1987 年3 月在原成都动物园保护研究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其宗旨是利用成都地处“熊猫之乡”的地理优势及解放后多年来成都动物园抢救、人工圈养和研究大熊猫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开展大熊猫迁地保护,通过科技攻关,加强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以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待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开展大熊猫野化训练,实现将大熊猫放归野外,补充和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目的。
在国家、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熊猫基地已成为中国政府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